莫让现代化淹没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

   

  我国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由于受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这些瑰宝正在迅速消失。如何抢救、保护这些瑰宝,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科技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西民族学院教授万辅彬,他就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 

    保护传统工艺迫在眉睫 

    万辅彬长期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对传统工艺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既是器物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目前,我国对戏剧、民间文学、剪纸、
刺绣、皮影等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比较重视,但对类似《天工开物》中的传统工艺保护力度不够。掌握这些传统工艺的人越来越少,许多宝贵的传统工艺已经失传,现存的传统工艺相当一部分也濒于失传。据调查,贵州省22类300多种传统工艺中5.6%已经失传,15.6%濒于失传。 

    而在国外,如日本等国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十分重视。万辅彬1998年在日本岛根市松江府和钢博物馆参观时深受震撼:日本人把传统的采矿与冶炼过程制成录像片,用真人表演传统炼钢,让参观者既了解日本传统工艺的历史,也了解了传统工艺的技术内涵,他们把这类工作叫做保护传统无形文化财产。在大阪民族博物馆还有专门的民间老艺人现场进行传统工艺品制作表演。可见,日本对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保护是很到位的,相比之下,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有很大差距。 

    万辅彬认为,保护传统工艺,不仅是保护传统技术,也是保护传统文化,不同时代的传统工艺及工艺品还折射出当时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然而,传统工艺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岌岌可危。贵州省博物馆研究员梁太鹤上世纪80年代曾做过一次调查,当时《天工开物》中记载的18类107项传统工艺的实物还可以见到57%,而现在许多实物已很难看到了。再不抓紧对传统工艺进行抢救、挖掘、整理,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将遭受巨大损失,这也是人类文化的巨大损失,我们将愧对祖先。 

    保护传统工艺需要综合措施 

    如何抢救、保护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万辅彬认为应采取综合措施,可以概括为“四化”。 

    一是固化。组织人员通过摄影、录像、录音等多种方式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记录下来,并陆续将其制作成光盘或编辑成图书。 

    二是活化。用多种形式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激活,诸如与
旅游业协调发展、保护民俗及传统工艺的传人、通过传统节日强化集体记忆、运用市场机制使传统工艺得到传承与保护……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 

    三是进化。传统工艺的历史就是一部传统工艺的进化史,唯有进化才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所以我们要积极促进传统工艺进步,将保护与推陈出新结合起来。 

    四是标识化(符号化)。传统工艺中的一部分精华凝聚了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工艺,可成为标识化的传统工艺。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 

    万辅彬举了一个广西钦州坭兴陶的例子。他介绍,钦州坭兴陶是我国古代四大名陶之一,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以独特的泥料、变幻莫测的窑变
色彩和精致的浮雕工艺享誉海内外。但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钦州坭兴陶厂一度难以生存,后在钦州市政府的支持下,采取成立大师工作室、请知名艺术家加盟等措施,对钦州坭兴陶工艺进行抢救,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结合、将坭兴陶的发展与旅游及会展结合、将研究与生产结合,重新激活了古老的坭兴陶,设计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强烈的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坭兴陶工艺品,使钦州坭兴陶重现异彩。 

    万辅彬还呼吁科技界积极参与保护传统工艺工作。他说,不仅传统